

"财政大臣正站在第二次救助银行的边缘"——中本聪,创世区块
引言:两种时代,一个问题
2008年10月31日,全球金融体系因次贷危机的冲击摇摇欲坠。就在此时,一位名为中本聪的密码学家向一个小众的密码学邮件列表发送了白皮书,标题简洁有力:《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
17年后的今天,我们在回顾这份文档时,虽然时代发生了变化,但世界的局面却似乎再次变得相似。
雷曼兄弟的倒闭和2.7万亿美元的银行救助计划,已经被38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以及每年1.2万亿美元的利息支付所取代。中本聪在创世区块中留下的预言——"财政大臣正站在第二次救助银行的边缘"——如今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在2025年变得更加刺眼。
2008年与2025年:两次危机的对比
2008年:旧金融体系的崩塌
2008年9月15日,拥有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投资银行宣布破产,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案件,总负债达到6130亿美元。

这场危机如何爆发?让我们以一个简单的故事来说明:
假设你是一个收入不稳定的餐馆服务员,年收入仅3万美元。按照传统标准,你根本无法获得房贷。然而,2000年代初期,银行主动向你提供贷款,说:"没问题!我们可以给你50万美元买房,前两年你只需支付少量利息,房价上涨后,你就能赚一笔!"
银行的基层职员看重业绩,上层领导关心是否能将这些贷款转手卖给金融机构,而你只关心能否拥有一套房子。这样一来,银行就大规模向信用不良、还款能力差的人提供高风险贷款,即次级贷款(Subprime Mortgage)。2000年到2007年,这类贷款从约1300亿美元激增到6000亿美元。
银行发放的这些贷款并未由自己持有,而是将其打包成证券,再将这些证券分拆成不同风险等级的债券,最后给它们贴上“AAA级”的标签。雷曼兄弟购买了大量这些证券,并用杠杆扩大投资,结果在2007年,其杠杆率达到31:1——也就是说,雷曼兄弟管理着31倍于其自有资金的资产。
当2006年美国房价开始下跌,依赖次级贷款购房的人陷入困境:房价下跌、利率上升、还款压力加剧,最终违约率飙升。2008年,次级贷款违约率已经超过25%。这些原本被评为“AAA级”的证券迅速变成了“有毒资产”,雷曼兄弟持有的资产急剧贬值。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破产,负债6130亿美元,2.5万名员工失业。整个金融体系因此陷入恐慌,信贷市场冻结,股市暴跌,失业率急剧上升。
美国政府介入,通过“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动用7000亿美元收购银行的不良资产,同时启动量化宽松政策,进一步扩大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这些救市措施的代价由纳税人承担,导致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而金融机构依旧发放巨额奖金。
中本聪的洞察: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本聪在创世区块中写下了那句话:“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泰晤士报》 2009年1月3日:财政大臣正站在第二次救助银行的边缘)。这句话揭示了金融系统的结构性问题和对传统金融体制的质疑,而这正是比特币诞生的动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