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比特币的故事似乎回到了最初的起点:华尔街如今掌握了这把钥匙。从贝莱德的比特币ETF到摩根大通决定接受比特币和以太坊作为抵押品,曾经比特币试图绕过的那些机构,如今成了它的托管者和最大支持者,同时也面临着比特币未来的最大考验。
从反叛到监管认可
这一转变揭示了一个深层次的真相,关于革命如何演变以及为何此时尤为关键。甘地曾说过,革命经历了“首先被忽视,接着被嘲笑,然后与之抗争,最后获胜”的阶段。这个模式在技术革命中屡屡上演,而今天它再次浮现。曾经被银行家们嘲笑,被监管机构抵制的比特币,如今却被华尔街广泛接纳。最近,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乔尔·莫基尔、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霍伊特,表彰他们在创造性破坏和促进增长文化方面的贡献。这些研究表明,社会的进步往往依赖于让旧的制度和技术被更新、更高效的事物所取代的勇气。
由约瑟夫·熊彼特提出的“创造性破坏”不仅仅是创新的代名词,它代表了打破陈规的勇气。莫基尔认为,持续的增长源于好奇心和实验的文化,而阿吉翁和霍伊特则指出,创新通过不断用新事物替代旧事物来推进,虽然短期内可能具有破坏性,但对于长期的进步至关重要。
比特币的创造性进化
比特币和加密货币的历程几乎完美地符合这一模式。起初,它是对金融体系的反叛,如今却被这些传统机构所吸纳。曾经,杰米·戴蒙称比特币为“骗局”,并声称其“没有内在价值”,而现在,他却领导着摩根大通接受比特币作为抵押品。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曾经打击加密货币,但如今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拥抱加密货币,并公开讨论如何将其标准化,作为通向万亿美元市场的监管桥梁。
 
随着这些传统金融机构的适应,它们正在印证莫基尔的观点:进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抗争、吸纳,最终通过文化的转型实现的。比特币从最初的加密代码和密码朋克文化中的精神象征,逐渐成为一个全球运动的核心,今天的比特币革命不再是关于代码的战斗,而是关于文化的战斗。
里程碑虽达,但使命未完
比特币被机构接受标志着这场革命的进步,但它的核心承诺——如自我托管、开放网络和用户主权,仍然是文化和社区的阵地。这些比特币的原生建设者和社区正致力于从基层开始塑造这种文化。比特币的力量不仅在于技术,而是在于它作为一种文化和共同信仰的力量。
如同莫基尔所言,技术、文化和制度的转型是渐进的,问题是,社会是否能够完成中本聪开启的事业:不是通过编写新代码,而是通过选择去定义未来货币和自由时代的价值观。
比特币的争夺战
在洛杉矶举行的比特币主题活动上,麻省理工学院的克里斯蒂安·卡塔利尼提出,开放网络和互操作性是下一个支付时代的基础。卡塔利尼认为,货币的未来将依赖于共享的基础设施,而非封闭的系统。他强调,争取开放性最终将是一场文化而非技术的斗争,教育和社区将是决定创新是否保持自由的关键因素。
在布拉格,Trezor的“设计即信任”会议将自我托管视为争取个人自由的长期斗争的一部分。演讲者们通过历史类比,提醒参与者,真正的自由不是产品功能,而是一种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