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货币使用加密技术来保障交易安全,并调节新单位的生成。比特币是最早诞生且迄今最知名的加密货币,于 2009 年 1 月推出。如今,已有超过 1,500 种加密货币在网络上流通。
加密货币与传统货币的显著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基于区块链技术来构建分布式账本。但它们仍可像其他货币一样买卖,同时也可以通过差价合约(CFDs)交易加密货币的价格波动。
加密货币属于数字货币、替代货币和虚拟货币的范畴。它们最初被设计为网络交易的替代支付方式。然而,由于波动性较高,加密货币至今尚未被广泛接受为通用的支付工具。作为一种去中心化货币,加密货币旨在摆脱政府的监管或干预,其市场的运行依靠点对点的互联网协议来维护。
比特币被公认为首个去中心化的加密货币。与所有加密货币一样,它通过区块链交易数据库来运作,该数据库充当分布式的公共账本。比特币由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创造,但这个名字究竟指代个人还是团队,至今仍是谜团。
大多数加密货币的设计特点是逐渐减少产出,有些甚至设置了绝对的供应上限。因此,某些货币的总量将永远有限。例如,比特币的数量预计不会超过 2,100 万枚。另一方面,以太坊的机制略有不同,其发行量上限为每年 1,800 万个,以太坊代币,相当于初始供应量的 25%。数量的限制有助于提高其价值。加密货币的关键特征
密码学
加密货币在多个方面使用先进的密码学技术。在当今的数字世界中,它主要基于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理论,同时也涉及通信科学、物理学和电子工程。
密码学在加密货币中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哈希(Hashing)和数字签名(Digital Signatures):
哈希(Hashing):用于验证数据完整性、维护区块链结构、加密账户信息与交易内容。同时,哈希还能生成加密难题,使区块挖矿成为可能。
数字签名(Digital Signatures):使个人能够在不暴露信息内容的情况下证明其拥有某段加密信息。在加密货币中,数字签名用于验证货币交易并证明所有权。
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公共账本,记录加密货币的所有交易。最新完成的交易会被打包成区块并添加到区块链中。这些区块按时间顺序储存,形成公开、永久且可验证的记录。
区块链由不断扩展的网络参与者共同维护,并按照特定协议验证新区块。每一个连接到网络的“节点”或计算机都会自动下载一份完整的区块链副本,使所有人都能追踪交易,而无需依赖中央记录。
区块链的记录无法在未经网络中大多数节点同意的情况下被更改。这一概念最早由比特币创始人中本聪提出,并逐渐被应用于数字货币之外的其他场景。
区块挖矿
挖矿是将新的交易记录作为区块添加到区块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比特币为例),新的比特币会作为奖励发放给矿工,从而增加流通中的货币数量。
挖矿需要专门的软件来解决复杂的数学难题,从而验证区块中的合法交易。这些经过验证的区块会被定期添加到公共账本(区块链)。随着交易被不断处理,矿工获得相应数量的比特币奖励。矿工的硬件运算速度越快,越有可能验证交易并获得比特币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