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比特币频频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它到底只是泡沫、庞氏骗局,还是真正引领未来趋势的货币?抑或,它就是数字世界的新黄金?比特币及其诞生者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始终笼罩着神秘色彩。虽然中本聪本人的真实身份无人知晓,不过,比特币作为一个开源的项目,其基础设计和理念对外始终是透明公开的。这篇文章从非技术视角简明介绍比特币,不会涉及深奥的计算机科学、博弈论或密码学内容。如果你想全面了解比特币的工作原理,可以参考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的《比特币与加密货币技术详解》(Bitcoin and Cryptocurrency Technologies: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比特币一度可以买两块披萨
几十年来,人们探索着如何摆脱中央政府控制,建立一种去中心化的货币体系。互联网的普及和开源软件的成熟让这一切成为可能。2009年1月9日,中本聪在发布题为《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的白皮书之后,让比特币正式上线。最初,比特币只是在中本聪和数字朋克圈子里默默流传,和日常生活几乎没有交集。直到2010年5月22日,开发者拉斯洛·汉耶茨用10000比特币换取了两块Papa John’s的披萨,才诞生了第一笔以美元计价的比特币交易。谁能想到一度毫无价值的比特币,如今其市场总值已突破一千亿美元。
比特币的运作方式
比特币的底层是区块链,一套无需中央机构掌控的系统,会自动协商确认比特币的总量、持有情况和所有交易记录。基于互联网的区块链,实际上搭建了一个不受任何实体控制的另类金融网络。比特币本身是一种数字代币,区块链技术是其运行的根基,两者互为补充、不可分割。只称颂区块链技术而贬低比特币价值,或反之,只谈比特币货币属性而无视其背后的区块链技术,其实都难以全面理解其意义。
为什么需要代币?由于比特币没有中央权威,所有的规则都依赖于软件协议。如果你自行修改协议,那么你参与的系统就不再算作“比特币”,其他用户也不会认可你手里的货币。为了确保所有人——尤其是负责维护系统安全、处理交易的矿工——都按照协议运行,系统设计了一套激励机制,这一切都与比特币本身价值息息相关。
挖矿激励机制
矿工通过贡献算力来打包或验证比特币交易,他们的劳动报酬以比特币形式发放。矿工需要用计算机能力去争夺记账权,只有第一个解决特定计算难题的人能够新生成“区块”并拿到奖励。奖励分为新产生的比特币和现有用户支付的交易手续费两部分。比特币的发行总量受协议设定为2100万枚,预计到2140年之前将全部释放出来,最终矿工的奖励会以手续费为主。截至2018年3月,全球已挖出约1700万个比特币,剩余不足400万可供开采。通常来说,矿工所拥有算力与其获得新币奖励的概率成正比。举例而言,若某矿工掌握了全网10%的运算能力,那么理论上每生成一个新区块,获得奖励的概率也是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