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rget=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关于比特币,你可能尚未了解的真相

比特币究竟是什么?

比特币的诞生初期,许多人对它的性质感到困惑。它无法被归类为任何传统金融资产的一种。在常规分类中,资产通常具有上市公司背书(股票)、政府信用担保(外汇),或者是有形的大宗商品,甚至是基于这些资产的期货或期权。

 

然而,比特币既不属于这些范畴,也不符合常见的定义,导致它一度被看作是骗局或传销。2014年,经济学家郎咸平曾因拒绝100个比特币而成为新闻焦点,至今,这些比特币的价值已远超他原本追讨房款的金额。

 

在中国,像“炒房教父”欧成效、财经作家陈思进和富豪王思聪等,也曾公开对比特币表示强烈反对。他们虽然在各自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但对于比特币的质疑表明,这种新兴资产的确让人感到难以理解。如今,我们依然在努力为比特币寻找一个合适的定义框架。就像1900年开尔文所提到的,比特币正像漂浮在理论体系上的乌云,难以捉摸。

 

为何比特币被视为货币?

在传统经济学的教科书中,货币通常分为商品货币和信用货币。然而,比特币既没有实际使用价值,也没有任何政府或金融机构的背书,因此不属于这两种类别。假设金银并非天然货币,那么“货币就是金银”这一观点就暗示了货币本质上与其实际使用价值并无直接关系。

 FB2744C8C3448AC8226AF82F6F10607B.png

一个简单的类比:水是每个人的必需品,但黄金长期以来作为货币存在,而水却从未成为货币。这是因为稀缺性和信任在货币体系中的重要性远超其实际功能。比特币突破了这个传统观念,直接挑战了货币的核心问题:它究竟是硬通货还是软通货?其供应是否失控?是否需要高昂的成本来获得?能否长期保持购买力?

 

比特币通过其在区块链中的不可篡改的货币政策解决了这些问题。比特币的总量上限固定为2100万枚,且每四年通过减半来控制发行量。无论市场如何波动,比特币的发行规则不受人为操控,获得比特币的途径仅限于通过市场竞价或通过算力竞争。两者都需要付出显著代价,这种代价正是衡量货币质量的核心。

 

货币的购买力来源于其生产/开采成本或发行者的信誉。比特币通过严格控制供应,使其成为一种“硬通货”,与黄金类似。正因如此,比特币自诞生以来,表现出强劲的牛市趋势。

比特币为什么具备意识形态属性?

那么,比特币的成功到底是因为区块链技术吗?

实际上,区块链技术只是比特币成功的一个手段,而不是根本原因。比特币曾遭遇技术层面的威胁,首先是山寨币的抄袭和硬分叉。尽管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但大多数山寨币最终都失败了。例如,比特现金曾一度达到比特币市值的43%,但现在已经几乎消失,市值仅占比特币的0.4%。

 

比特币的成功并非单纯依赖技术。尽管区块链技术极大地降低了新资产的发行成本,但正是比特币背后的意识形态和自发的共识推动了它的独特地位。比特币白皮书中的核心思想,正是为了解决传统货币体系中的信任问题——尤其是央行如何控制货币的价值。

 744225900EB5FFDDD4CF52FC319157E4.png

比特币的成功,正是基于这一信任体系的建立,而非技术的单纯运用。比特币的早期社区并非出于赚钱目的,而是基于共同的理念和对货币去中心化的信仰。布鲁斯·瓦格纳曾形容比特币社区的热情:“比特币爱好者像是福音传道者,几乎将这种技术视为宗教。”这种强烈的意识形态特性,使得比特币成为了一个非理性的、但极为强大的力量。

比特币的自我增强机制

比特币的发展并非偶然,而是一个自我增强的过程。随着比特币社区的壮大,个体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整个网络的抗打击能力更强。越来越多的算力资源投入其中,恶意攻击的成本也越来越高。

 

这种自我强化的机制让比特币不断吸引新的支持者,推动着它的规模不断扩大。中本聪的消失是比特币升格为纯粹意识形态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特币不仅仅是一个货币,它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思想和理念的象征。

总结:

比特币作为加密货币的“巨兽”,其成功并不仅仅依赖于技术创新,更加深层次地来源于其背后的意识形态。比特币并不需要管理公关,它依靠强大的自发共识,已逐步成为全球投资者和思想者关注的焦点。随着比特币的不断发展,遵循其创始规则的社区和网络将继续为其提供坚实的基础,确保它在金融体系中持续存在和发展。


target=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