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比特币贴上“数字黄金”的标签,是一种对这一革命性货币形态的误解。这种说法将比特币简化为仅具储值功能的资产,掩盖了其更深层次的技术优势与金融潜力。
类比是一种人类常用的理解新事物的方式,面对比特币这一前所未有的概念,人们自然倾向于寻找一个可参照的模型。在普罗大众尚未深入理解比特币的底层机制之前,“数字黄金”无疑是一个直观且易于接受的类比。比特币稀缺、全球通用、具备储值功能,因此被称作“数字黄金”似乎顺理成章。
这种叙事推动了机构与主权国家层面的采用,甚至曾被写入特朗普总统有关设立战略比特币储备的行政命令首段:“鉴于其稀缺性与安全性,比特币常被称作‘数字黄金’。”
这是一项不可否认的成就。然而,若比特币要实现其真正潜力,这种叙事必须更新。
将其等同于黄金,是在贬低一种彻底颠覆传统金融体系的货币创新。比特币的基本属性使黄金引以为傲的特质显得过时,同时,它又比法币更快、更安全、更去中心化。
稀缺性与有限性
黄金之所以能成为长久以来的储值工具,关键在于其稀缺性。过去百年中,黄金的年产量仅增长约1%到2%。勘探难度大,加之劳动力、设备与环保成本高企,使得大规模扩产不具经济激励。
这种自然形成的供给约束,使黄金自公元前3000年起便获得了货币地位。在古罗马时期,一件高档长袍的价格,与今天一套量身西装所需的黄金数量相当,足见其价值稳定。然而,在比特币时代,仍用供给波动的资产作为价值尺度,显得不合时宜。比特币并不稀缺,而是“有限”。其总量被永远锁定在2100万枚,不会因技术突破或宇宙采矿而增长。通过数学与技术手段,人类首次拥有了固定总量的可交易货币,其意义远超“数字黄金”所能涵盖。
·
可微分性
黄金虽可被切割,但难称“高度可微分”。只有在配备锯子、激光设备与精密秤具的条件下,才勉强具备这一特性。因此,黄金适用于大额交易,却难以用于日常支付。
以当前市价计算,1克黄金价值约108美元。若以黄金支付一份三明治的费用,得将其一角刮下,这在现实中显然不可行。历史上,人类通过发行金属含量确定的金币来缓解这一难题。然而,这也为货币贬值打开了大门。
·
例如公元前600年吕底亚铸造的stater金币,这种硬币在莉迪亚(现代土耳其)发行,最初是用琥珀金(一种金银合金)铸造的,含金量约为55%。
公元前546年,在被波斯帝国征服后,金币逐渐被掺杂铜等基本金属来降低黄金含量。这一做法导致了硬币的实际价值下降,到公元前5世纪末,其含金量仅剩30%-40%。
黄金作为资产无法实现微分性,这一缺陷导致其在历史上未能被长久有效利用。为了进行小额交易,公民通常将黄金交给政府换取1:1的硬币,而这套机制往往因精英阶层操控权力导致币值稀释、社会信任崩塌。
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以黄金为本位的货币体系最终能够避免贬值。微交易的实际需求,使得公众不得不依赖国家发行的纸币与小额币种,从而丧失了对财富的控制权。比特币在此问题上实现了根本性突破。其最小单位“聪”(satoshi),等于1亿分之1比特币。目前1聪约值0.001美元,微分能力已超越美元。比特币交易无需借助任何机构或政府中介,用户始终可直接使用最小计价单位进行交易,使其真正成为一种无需中介即可使用的货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