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外界的注意力多聚焦于如MicroStrategy和特斯拉这样的头部公司时,Aker ASA、Méliuz、Rumble等多家公司实际上也已静悄悄地将比特币纳入其资产负债表。
核心亮点:
除MicroStrategy和特斯拉等焦点企业外,还有更多上市公司已将BTC作为储备资产,却鲜见大规模宣传。
企业选择比特币用于对抗通胀、法币贬值及宏观经济冲击。2100万枚的固定总量、数字稀缺性以及全天候流动性提升了其储备吸引力。
区块链数据分析公司如Arkham、Glassnode等,可通过链上行为聚类、时间匹配等手段追查企业BTC持有量。
比特币的企业角色正悄然发生变化。它不再只是投机品种,而逐渐成为公司财务战略的一部分。除广为人知的MicroStrategy和Metaplanet等企业外,一批涵盖科技、医疗等行业的上市公司已战略性地把部分资金配置为比特币储备,且大多并未公开高调宣布。
这种“低调配置”反映了企业趋利避险、构建多元资产结构及迎合数字经济的需求。越来越多公司受MicroStrategy等先行者影响,步入持币序列。根据BitcoinTreasuries.Net,截至2025年7月4日,全球已有250家上市公司持有BTC,仅2025年6月就新增26家公司。
为何企业纷纷转向比特币?
抗通胀与对冲货币贬值:比特币有限的发行、难以被人为通胀,天然成为储备选项。
数字稀缺与全天流动性:BTC既能长期投资也能短期调动,满足公司多样化需求。
龙头示范效应:自2020年起,MicroStrategy靠股权融资和发债持续购入BTC,带动其他公司追随。
资产多元与风险管理:比特币被视为与传统资产关联度低的配置,有助于应对宏观波动。
悄然持有BTC的十大上市公司盘点
这些企业以低调而专业的战略,将比特币稳步纳入企业体制中。截至2025年7月初,代表性的公司整理如下:
BitFuFu(FUFU),新加坡,比特币矿企;持有1709枚BTC,占市值40%,主攻算力扩张与价值稳定。
Cipher Mining(CIFR),美国,以绿能扩大矿业和加密储备,1063枚BTC,占市值40%。
KULR Technology Group(KULR),美热管理科技,920枚BTC,占40%,用于法币风险对冲。
Aker ASA(AKER.OL),挪威工业巨头,754枚BTC,占1.7%,工业多元化战略中的对冲工具。
Méliuz(CASH3.SA),巴西金融科技,595.7枚BTC,占市值45%,部分现金储备对冲本币波动。
MercadoLibre(MELI),拉美金融科技与电商龙头,570.4枚BTC,用于支付创新与通胀对冲。
Samara Asset Group(SRAG.DU),马耳他投资公司,525枚BTC,占28%,旨在吸引加密投资群体。
Jasmine International(JAS.BK),泰国数据及电信,506.4枚BTC,占市值16%,与本地矿业生态深度结合。
Alliance Resource Partners(ARLP),美煤矿企业,481.9枚BTC,占1.5%,多元化收入及通胀保值。
Rumble(RUM),加拿大视频与云服务,210.8枚BTC,占0.8%,以去中心化文化为导向,提升资产弹性。
全球比特币储备“巨无霸”企业榜单
到2025年7月8日,以下10家公司为全球上市企业BTC储备之最,并持续塑造行业叙事:
MicroStrategy(MSTR):597,325枚BTC,行业绝对领头羊
MARA Holdings(MARA):50,000枚BTC
XXI(CEP):37,230枚BTC
Riot Platforms(RIOT):19,225枚BTC
Metaplanet(3350.T):15,555枚BTC
Galaxy Digital Holdings(GLXY):12,830枚BTC
CleanSpark(CLSK):12,502枚BTC
特斯拉(TSLA):11,509枚BTC
Hut 8 Mining(HUT):10,273枚BTC
Coinbase(COIN):9,267枚BTC
区块链分析公司如何揭示企业持币规模?
Arkham Intelligence、Glassnode、Chainalysis、CryptoQuant等机构,利用地址聚类、交易日期匹配和行为模式分析等先进技术,揭露了企业钱包与业务实体的关联。例如,通过硬币流转路径、交易时间与公告对比、钱包行为特征等多重维度,将原本匿名的钱包归属企业资产。以Arkham为例,其曾追踪MicroStrategy已公开87%-97%的BTC,但归属分析仍有不确定性,尤其托管混淆与不断变化的钱包策略增加了归属难度。
企业聚焦比特币带来的风险
基金经理VanEck的Matthew Sigel指出,部分公司通过新发行股票或发债筹资买入BTC,若股价低于净资产值,后续增发可能导致股东权益被稀释乃至资本侵蚀。投资者需关注企业激进持币背后的股权和财务风险。